杨志红,女,汉族,1974年12月出生,中共党员,开鲁县小街基镇前河村妇联干部。杨志红在基层妇联一线年,工作中的她兢兢业业宣传落实计生统计及计生相关政策,并以村最美家庭为载体,宣传婚姻新风、邻里互助助力乡村新风建设。生活中的杨志红为人热情、甘于奉献,带领身边的妇女姐妹们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中,更是在了解到遗体捐献对社会进步的重要性后,开解带领全家人一起签署了遗体捐献志愿书。杨志红热心公益的事迹感动了很多人。杨志红家庭在2019年被通辽市妇女联合会评选为最美家庭,2023年杨志红被评为内蒙古自治区红十字会“会员之星”。
杨志红和丈夫冯国忠于1995年结婚,婚后生活幸福美满,与丈夫孕育一个孩子,婚后一直和公婆住在一起,五口之家和和美美,尽享天伦之乐。
杨志红一家签署遗体捐献志愿书这件事儿还要从杨志红的儿子说起,2013年,儿子冯子田高考后在填志愿时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临床医学专业,杨志红夫妻俩表示尊重和支持。儿子冯子田在学习接触到解剖学后,总会和家人聊到尸体解剖的事儿,感叹医学发展的神奇和艰辛。杨志红好奇地问:“儿子你说你们学习解剖的时候用的大体老师是真的尸体?那这些尸源从哪儿来呀?”儿子冯子田略有些沉重地回答:“因为很多人对这件事不太了解,只有一少部分是无偿捐献的。”
杨志红听后陷入沉思,总觉得自己应该做点什么。于是,杨志红夫妻俩和家人商量想要捐献自己的遗体为人类医学的发展尽一些绵薄之力。起初,因为害怕公婆接受不了,杨志红迂回地和老人聊一聊关于遗体捐献的看法,没想到开明的公婆听说了这件事对这样的举动十分的赞同。2016年,杨志红的公公冯汉章因患胃癌医治无效去世,一家人遵照老人家的遗愿,将公公的遗体捐献给内蒙古民族大学附属医学院用于学术研究。同时杨志红婆婆张连云,丈夫冯国忠和她自己也一起签署了遗体捐献志愿书。
杨志红一家签署遗体捐献志愿书的事情传开后,好多人对这件事不是很理解,杨志红面对这些不理解总是将儿子冯子田对大体老师的尊重和捐献遗体对现代医学发展的重要性讲给大家听,她总是说:“活时无愧于心,死后无愧于后人。器官能够帮助其他人重新获得新生,遗体能够帮助医学院的学生们做学术研究,这真的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不畏艰险 勇于奉献”短短八个字,却是杨志红在基层工作最真实的写照。从事妇联工作的杨志红每年都鼓励女性参加各项技能培训,让她们的生活多一项经济来源;每年普及女性两癌筛查,辖区内筛查率达90%以上,做到了防病于未然;组建多个女性志愿服务社团,像辣妹子帮帮团,女子青年社团等开展志愿服务;在脱贫攻坚工作中,鼓励贫困母亲走出家庭,学习先进种养技术,实现经济脱贫;在疫情肆虐的三年中,女性更是抗疫的参与者,发挥女性优势,做宣传和引导工作,杨志红坚信,女子也能顶半边天。
从事妇联工作二十载,杨志红把自己的青春都洒在这边土地上,她深知建设最美乡村,离不开精神层面的潜移默化。为了弘扬婚育新风及好家风,杨志红更是言传身教,在家庭中做一个好儿媳,做一个好母亲,与邻里相处和睦友善,平衡邻里关系,她身体力行弘扬新风,文明新风尚飘扬在新乡村的每一个角落。
调整种植结构是为了建设美丽乡村,杨志红深知其中的意义,也知道转变不是一朝一夕的工作,为了化解农民固有的思维模式,杨志红带头把自己的人口地全部种植红干椒,秋收后算账一亩辣椒的收益顶三亩玉米的收入,在杨志红的宣传下,周边的农民也纷纷调整了种植结构,实现了创收。杨志红还借机鼓励群众参加合作社,统一购进种子和化肥,滴管设备,节约种植成本。有效利用整合出效益模式,大大提高了种植收入。
杨志红总是感叹新时代乡村的变化和发展,她时长和身边的人说:“我生于农村,长于乡村,一生都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奋斗,切身感受到农村的变化和发展。”如今已经50岁的杨志红依旧奔走在乡田地垄间,她将自己的青春和梦想都挥洒在这片土地上,她签署捐献遗体志愿书,立身公益事业,无私奉献的事情彰显人间大爱,值得我们大家爱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