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端教程
当前位置: 主页 > 资讯 > 前端教程
利用网络媒体进行科学传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发布日期:2023-04-25 阅读次数:

  网络媒体作为近年来发展迅速的新型媒体形态,在信息传播中逐步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利用网络媒体进行科学传播在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方面必然可以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本文对于如何利用网络媒体的特点,做好科学传播工作,结合具体案例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与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体相比,网络媒体具有传播迅速、永久保存、随时调用,不受时间和地域限制等诸多优点。正因为如此,网络媒体在科技传播中所发挥的作用也将越来越大。如何利用网络媒体的特点,更好地向公众进行科学普及工作,让网络在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方面成为生力军、主力军,成为了摆在网络媒体从业者面前的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网络媒体虽然是新兴媒体,但是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宽带技术的应用,网络媒体的重要性和传播力逐年增强,目前中国网民人数已经超过了1亿,网络媒体的传播力已经远远地超越了传统媒体。

  其次,网民受教育程度和文化层次均高于社会公众平均文化层次,对这部分民众进行科普工作,不仅能够提高其本人的科学素质,还能对其周围的人产生二次科技传播效应,因此,利用网络媒体进行科技传播意义非常重大。

  网络媒体本身就是科学发展和技术应用的产物,反过来服务于科学传播也是其应尽的义务。

  网络媒体不受容量的限制,可以整合目前各类媒体报道形式,如用网络视频整合电视节目;用网络音频整合广播节目;用短讯、消息整合报纸;用纵深报道、专题报道整合杂志。

  同时一个网络媒体可以设立多种目标定位,同时为多种不同类别的网友群提供服务。不必像其他媒体一样,只能明确定义一种目标读者群,否则会由于市场定位不明确引发发行量和收视率的下降。网媒可以定位多种媒体目标,让不同类型、层次的网友各取所需。

  还有,网络媒体的资料库和数据库功能所带来的强大新闻服务功能,不论何人在何时对某一个问题产生了兴趣或疑问,都可以通过搜索引擎检索获得相关的知识和答案。

  最后,网络媒体的互动功能给了不同地区、素不相识但是共同关心某一科技问题的人们一个平等交流的机会。

  优秀的科技传播首先应该是能够以最通俗易懂的说法,让公众对复杂艰深的科技问题有一个概况式的、准确概念层次上的了解;其次优秀的科学传播应该让公众对科学研究的方法和价值判断体系有所了解,并尽可能地把这种方法论和价值观融入到被传播者的思维体系和价值判断体系中;最后,优秀的科技传播应该能够让公众增强自我思考和判断的能力,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产生对封建迷信、伪科学的抵抗力。

  首先科技报道有着很强的专业性,尤其是对于前沿科技成果的报道,专业性很强,记者不容易做好深入报道,读者很难于理解其中的专业内容。

  其次,科技前沿和百姓生活之间天然存在着一定的距离,公众很难自发地产生对科技报道的浓厚兴趣,去主动关注、去跟踪这些报道。

  最后,科技记者在各个媒体中都处于劣势,很难争取到版面、播出时段、资金和人力支持,经常处于心有余力不足的状态。

  网络媒体作为一种迅速兴起的新型媒体形态,与传统媒体相比,其传播迅速、覆盖面广、不受时间和地域限制,时效性很强,同时也有很强的资料库和数据库功能。

  网络媒体作为一种即时性媒体,在重大事件报道、突发事件报道上,有着其他媒体无可比拟的快速传播优势。

  网络媒体在短平快方面可与电视媒体相媲美,如去年的神舟六号飞船报道,在北京飞控中心,人民网和新华网都设有直播台,随时观看飞船发射、飞船内航天员的生活工作以及飞船返回情况。在和其他媒体信息来源基本对等的情况下,人民网和新华网的采编人员,直接根据监控录像上的画面编发各类消息,3-5分钟内遍布世界各地的网友都可以通过人民网以及新华网看到航天员的生活工作状况,其报道速度早于同时设有直播机位的央视,而其丰富的信息量以及及时发布能力更是纸媒所望尘莫及的。

  人民网和新华网发布的信息,经过新浪、搜狐、网易(一般来说,大型门户网站3-5分钟内就会把人民网和新华网上的神六消息转载完毕)以及大大小小各类网站的及时转载后,其传播效果更是不可小觑。

  (二)重大科技事件、科技人物、民众关注热点科技问题多采用专题形式进行整合处理

  网络媒体容量大,能够整合多种媒体形式,因此网络媒体集成整合的优势所带来的数据库和资料库功能,搜索引擎检索以及本网站关键词检索功能不仅体现了媒体对公众的新闻宣传功能,同时还体现了媒体对公众的新闻服务功能。

  如神舟飞船系列报道,每一次都以大型专题形式进行整合性报道,专题内有网络直播页面、结合电视访谈特点的网络视频访谈、神舟飞船发射以及返回视频资料,结合广播特点的前方记者电话联线,类似的电视台快讯的网络快讯,类似报纸杂志的图片、评论、消息,背景材料等等,还有进行网络独有的网友们向航天科技工作者和航天员献花栏目,以及网络调查。

  多达60几个页面,数千条新闻、资料的大型专题,页面精美、资料翔实,不仅在第一时间满足了广大网友了解神舟飞船以及航天员情况的愿望,而且在神六成功返回,公众热度逐渐下降,媒体上神六报道销声匿迹的今天,仍然能够作为一个神六以及神舟飞船系列报道的资料库,在人民网以及搜索引擎上很容易被搜到,满足广大航天科技爱好者对我国载人航天科学知识的渴望,满足不同地区的中小学教师们进行载人航天科普教育的需要。

  每逢重大科技事件或者公众感兴趣的热点科技问题,包括人民网科技频道在内的绝大多数网络媒体都对采用专题形式进行集成性报道,并作为永久性资料库和数据库进行保存。如爱因斯坦百年诞辰、陈省身、黄昆、王选等人物类纪念专题;诺贝尔奖、神舟飞船系列、发现号、嫦娥工程等重要事件性专题;霍金与黑洞、换脸手术、克隆与干细胞研究等专业性专题;珠峰复测、香格里拉科考等科考类专题;动物、植物、考古等常规性专题可以说,有多少种科技新闻类别,就可以有多少种网络科技专题类别。

  对于网络媒体而言,读者也就是网友,是具有双重身份的,同为信息的接受体和制作者。

  网友可以通过留言、发贴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观点,也可以通过访谈节目,成为科技报道的一个部分。

  2006年3月份,人民网科技频道开设了《美丽的科学》专题性访谈栏目,访谈栏目开设以后先后进行了以“节能降耗与可再生资源”为主题的能源系列访谈,以“国产转基因抗虫棉与自主创新”为核心的农业科技系列访谈,以“水资源节约”为主题的节水系列访谈,以“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为核心的院士访谈和基层科协工作人员访谈,以及主题分别为“国际学术交流”以及“科技与生活”为主题的多种层面的系列访谈。

  对于贴近百姓生活,解决百姓生活中具体问题的访谈,从访谈预告打出去开始,在留言板内网友留言不断,不断向嘉宾询问自己生活中某些具体问题的解决办法,访谈当日,网友提问踊跃,在线人数可观。

  对于涉及国家政策方面的访谈,则是另一种局面,访谈预告打出后,很少有网友留言提问,访谈开始后,前十几分钟也是观者寥寥,问者寥寥。但是当访谈进入高潮后,网友关注度和提问数量会出现一个大幅度的激增。之所以出现这个情况,是和网友原本对这些政策并不了解,因此并不关注,随着访谈的深入,主持人逐步把话题引导到和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的层面上,把政策说活了,引发了网友的关注和深思。

  这样网友们通过向主持人和嘉宾提问就直接参与到了访谈节目的制作过程之中,极大地调动了网友关注科技新闻、科技报道的热情,从《美丽的科学》开设以来,人民网科技的访问量节节攀升,被转载率和社会影响也有了很大的飞跃。

  一些纸媒或是直接从我们的访谈实录中寻找新闻点,编发新闻,或是主动和我们联系,希望对《美丽的科学》的访谈嘉宾进行专访,或是在《美丽的访谈》视频直播时,征得我们允许后架设机位,对访谈进行录播。

  网络访谈虽然在视频结构上和电视访谈具有很大的类似性,但是相比于电视媒体,网络访谈还有电视媒体无可比拟的优势,就是可被转载性。无论是网络视频还是访谈文字实录,都可以实现各网站之间的自由转载。同时可以进入搜索引擎,实现自由搜索,因此网络访谈是永久性保存的访谈,只要你感兴趣,永远不会错过。

  网络访谈进入搜索引擎,同时也是网络访谈在新闻服务方面优越性的一个体现,可以作为永久保存的资料库和数据库供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参考。

  《美丽的科学》访谈的网友反馈情况是这样的,对于生活类话题,在访谈后一周左右达到第一个反馈高峰,对于专业性话题,在访谈后一个月达到第一个反馈高峰;所有的访谈,大约在3~6个月之间会形成反馈最高峰,之所以会有这样明显的延迟效果,是和网络媒体的被转载性所引发的二次传播分不开的。

  总之,网络媒体进行科技传播,可以同时进行专业性很强的以及贴近生活的科技报道,让不同需求的网友各取所需;网络专题性报道独有的大容量、全方位、多角度的特点可以使受众在明确科学概念、知悉科学方法、领悟科学精神方面都有很大的收获;网络媒体互动性的特点同时又拉进了科技报道和科技传播对象的距离,使得公众能够真正地走近科学,了解科学,关注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