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泌阳亿健食品有限公司,一排排鲜美的香菇脆片、香菇罐头、香菇干制品整齐罗列。
河南小麦、辣椒等闻名全国,但你知道吗?河南还有一个王牌农业产业也在全国拥有着绝对实力,那就是食用菌。
7月25日,第一届河南省食用菌青年论坛暨食用菌产业创新大会在驻马店召开,本次大会由河南省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省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主办,黄淮学院、省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豫南综合试验站、泌阳县食用菌服务中心、泌阳县食用菌协会承办。多位来自国家、省市的权威专家、业内翘楚,以及省内优秀企业代表、基地负责人等齐聚驻马店,探讨“豫菌”产业创新发展。
泌阳花菇、西峡香菇、卢氏香菇、灵宝香菇这些产自河南的菌菇,就算你没有吃过,也一定听说过。大河助农团记者了解到,河南是食用菌第一大省,产量、产值、出口额连续19年居全国首位,市场上每3个香菇和5朵平菇中,就有一个产自河南。
食用菌不仅是保障农产品供给、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民生产业、富民产业,还是新兴的绿色产业、健康产业,是农村经济中最具活力的增长亮点之一。
在泌阳亿健食品有限公司,记者看到,一排排鲜美的香菇脆片、香菇罐头、香菇干制品整齐罗列。泌阳亿健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许国奇告诉记者,为拉长食用菌产业链条,亿健研发生产出“菇达”等品牌的香菇脆片,选取泌阳当地新鲜的幼菇,48小时内完成从原料采摘到成品的过程。每一粒香菇脆片均采用双透双渗脱水工艺,保持香菇纯天然的色泽、营养和风味。把脆片泡到水里,不用多久就能还原成香菇本来的样子。
而在泌阳另一家食用菌生产企业河南鲜菇坊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记者看到,一个个装满菌种的蓝色瓶子在全自动装置运送下,从育种车间运送到采摘车间进行生长培养,一筐筐成熟的金针菇通过全自动传送,从采摘车间运送到包装车间准备进行包装。而这,都是在电脑操纵下完成的。
该公司总经理熊忠林告诉记者,公司采用周年化、集约化、自动化、机械化、数字化的生产模式进行金针菇生产,生产效率提高了三倍,用工人数也大量减少。目前,公司日产金针菇40万瓶、金针菇产品200吨,产品远销泰国、越南、柬埔寨等地。
多个第一由河南创造:野生驯化出第一个平菇品种、第一个香菇品种
产业发展壮大的背后,离不开技术的支撑。据河南省农业农村厅科教处处长郑晓杰介绍,河南省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自2010年启动建设,是17个省体系中最早启动的一批,专家人数由最初的4人增加到如今的7人。
“去年,我们进行了省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的重构重塑,目前食用菌体系设1名首席、1名遗传育种岗位专家,在新乡、三门峡、信阳、周口、驻马店5市设了综合试验站,从全省选拔了2名85后的青年岗专家。”郑晓杰称。
从2010年启动建设至今,河南省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也取得了丰硕的创新成果。在食用菌品种培育上,育成新品种28个,授权新品种23个。特别是今年,农业农村部首批授权的14个食用菌新品种中,有7个出自河南,其中省体系自主选育的有6个。
由省体系作为依托,省食用菌种植资源库加快建设,先后收集种质资源68类1470份,科研团队更是利用保藏的资源创造了多个“河南第一”:野生驯化出第一个平菇品种、第一个香菇品种、第一个猴头菇品种、第一个毛木耳品种
“在省农科院等省体系建设依托单位和体系专家团队的积极努力下,农业农村部批复在我省建设黄淮海食用菌种质资源评价与利用重点实验室。”郑晓杰告诉记者,目前,省体系正在积极推动建设河南省食用菌精深加工产业研究院。
纵然实力已居全国首位,但河南依然渴望在食用菌产业实现更高质量发展,这也是本次大会召开的原因之一。在会上,多位国家级、省市权威专家,就河南食用菌产业接下来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贡献了自己的“金点子”。
在国家食用菌产业体系副首席科学家、中国农科院资划所研究员黄晨阳看来,河南作为食用菌第一大省,多年来产业保持稳步增长态势,年产量超过580万吨,产值超过410亿元。但在新的形势下,河南食用菌如何在稳定规模的基础上提高效益,是值得深思的一个问题。
“如何在育种环节,实现种类的珍稀化?在栽培环节,又如何实现产品的提质增效?如何能够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这都值得河南好好思索。”黄晨阳说。
河南省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省农科院食用菌研究所首席科学家张玉亭则表示,河南食用菌产业发展迅速,但还有一些瓶颈需要破解。例如菌种,特别是适合工业化生产的菌种目前还受制于人;食用菌方面农业设施较差,需要提升;科研队伍力量也亟须提升。
针对这些瓶颈问题,河南也已经有破解之法。张玉亭介绍,目前,河南已组建成立“食用菌研究所”,为食用菌增添更多科研力量。同时,河南将加大对食用菌出菇大棚、培养棚等设施的研究,并加大与信息智能公司的合作,开发一些无人操作的数字化装备,用于食用菌生产。
“作为食用菌大省,当前我们产业面临的主要瓶颈和困境有两个。一是前端的优良菌种品种供应自给能力不足,另一个是后端深加工能力还有所欠缺。”河南省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孔维丽告诉记者,下一步,要从前端和后端分别发力,提高科研创新平台以及科研队伍建设,去补足河南食用菌产业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能力,以此来支持优良品种选育和后端精深加工产品的研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