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近年来,从打赏外卖员200元的上海姑娘、河北寻亲男孩刘学州、网课爆破,再到粉发女孩郑灵华、武汉被撞致死小学生的父母……网络暴力带来的悲剧一次次上演,治理网暴的呼声越来越高。
7月13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互联网法治中心在京发布《互联网平台网络暴力治理机制构建与测评报告》(下称《报告》)。《报告》指出,网络暴力是网络技术风险与现实社会风险交互重叠的产物,是由多重原因导致的社会失范现象。治理网暴需要构建政府部门、媒体机构、平台企业、社会公众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协同治理体系。
何为网络暴力?2022年,中央网信办发布《关于切实加强网络暴力治理的通知》首次界定了网络暴力行为,即“针对个人集中发布侮辱谩骂、造谣诽谤、侵犯隐私等违法信息及其他不友善信息,侵害他人合法权益,扰乱正常网络秩序”。
2023年7月,中央网信办发布《网络暴力信息治理规定(征求意见稿)》,进一步将网暴概念明确为“通过网络对个人集中发布的,侮辱谩骂、造谣诽谤、侵犯隐私,以及严重影响身心健康的道德绑架、贬低歧视、恶意揣测等违法和不良信息。”
但在实践中,如何界定网暴行为仍存在治理难点。《报告》强调,由于“网络暴力”这一概念固有的模糊性,其与网络犯罪、网络欺凌乃至部分网络舆论监督之间的区分始终不够明确,这使得对网络暴力行为的治理以及相关研究的深入开展面临难题。
首先,冷嘲热讽、“风言风语”“揣测暗示”以及难以准确定义的部分语言是否应纳入法律意义上网络暴力的范畴,是横亘在网暴治理中悬而未决的难题。
其次,网络暴力难以有效界定的主要难点和最大问题在于网络暴力造成的伤害是以其规模为基础的,单次的网络暴力行为对受害者造成实质性的伤害不像多次行为那么严重,而“多因一果”的逻辑链条也使得单一网络暴力行为的责任难以确定,容易带来追责难题。
再从实践情况来看,一般的量化指标往往难以实现网络暴力现象的准确界定。比如施暴人数与攻击频次达到何种数值构成网暴,网暴评论数量在整体评论中的占比达到何种程度构成网暴,这些问题仍有待厘清。
此外考虑不同情境,不同人群对语言的主观感受与接受程度,以及对话者的身份和语境等因素,一般也很难用普遍规则界定网暴。
更值得关注的是,多数情况下网络暴力的表现形式是言论,这使得单次的网络暴力行为与许多舆论监督乃至公共议题的一般讨论很难区分开。还有研究发现,对网暴的“事后定义”无助于识别和干预即将或正在发生的网暴行动,这给网暴治理的实际执行带来困难。
为此《报告》建议,网暴定义应该基于社会共识。在具体实践中,应避免网络暴力概念的泛化和滥用。网络暴力不是“箩筐”,不能随意将争议事件与网络暴力不当关联,否则可能导致“假网暴”催生真网暴,挤占有限的公共治理资源,增加网暴治理难度。
网络暴力的成因极具复杂性,涉及网络技术、社会现实、网民素质、法治道德建设等问题。
《报告》构建了国内首个网络暴力防治措施评价体系,并对国内多家互联网平台进行了测评。围绕用户自主设置互动功能的便捷度、平台网暴防治专门产品或技术工具、事前内容审查和过滤机制、舆情与极端事件处置、平台规则、事后投诉和救济机制、未成年人保护机制等评估指标,《报告》对包括抖音、微博、快手、知乎、哔哩哔哩、微信视频号、小红书等七大平台进行实测。
测评发现,我国头部互联网平台对平台责任有承担意识;这些平台的网暴治理举措已经覆盖了前端服务、后端技术、秩序生成与维持、未成年人保护等方面,相关防治功能体系已初具规模;部分治理措施的技术应用和治理实效达到了相当水准。
具体到不同平台,《报告》发现,抖音平台在各项指标评估上得分较高且相对均衡。尤其在网络暴力治理专门岗位与部门权限设置、投诉机制的时效性和准确性、网络暴力防治宣传以及平台网暴规则触达等方面,抖音平台得分较高,在行业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微博在涉网络暴力取证服务及其便捷性方面具有较强的服务功能,在网络暴力防治平台规则设计、社区公约内容等方面上具有较好的治理效果,具有行业参考意义。
知乎和快手平台在外部测评可接触的范围内较为均衡且整体表现较好,其后端技术和未成年人保护稍领先于前端服务和秩序生成与维持机制。其中,快手平台在用户心理疏导机制上,提供了具有参考价值的实践。
同时《报告》也对平台的网暴治理措施提出完善建议。比如,《报告》认为哔哩哔哩在前端服务及平台秩序生成与维持机制方面有改进空间,主要是未提供专门的网络暴力投诉渠道。微信视频号、小红书平台从功能的完备性和多样性来看,在用户消息偏好设置、平台用户服务协议内容、平台规则或社区公约合理性等重要方面,也存在完善和改进空间。
《报告》同时指出,目前各平台网络暴力治理措施的同质化程度较高,要实现完整覆盖网络暴力治理所有环节的理想目标,还需要多主体配合,科学划分治理权责,以最小社会成本实现最佳防治效果。
《报告》建议,政府机关应当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行业标准,建立跨平台跨部门的协作联动机制等,引导并鼓励多元主体治理体系。互联网平台则需要建立系统化的技术和管理防范措施。同时媒体也是治理网暴的关键一环,媒体应当遵循媒介伦理,承担责任,避免随意用网暴定性事件,成为网暴的推手。
至于用户也需要遵守平台规则,《报告》建议用户培养网络暴力防治意识,提升媒介素养,独立理性思考,并积极参与网暴治理中。如此一来,通过多方参与网暴防治,才能期待构建一个公平、理性、开放、包容的网络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