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教育部等八部门出台文件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高校网络思政工作尤为重要。与传统媒体信息量小、面向笼统、途径相对单一的特点相比,新媒体依托网络和通信技术所形成的覆盖面广泛的网状体系,承载了巨大的数据量、传播了巨大的信息量,基于大数据分析的定向信息推送,其传播效度与更新速度远超传统媒体,高校基于新媒体视域下发展的网络思政是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式,是高校健全立德树人机制、建立完善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体制的又一重要抓手。当下,无论是网络思政和高校新媒体发展的内在要求,还是传播者与受众的现实诉求,网络思政已从实践应用探索阶段到了升级改造的关键期。为此,必须从提升认识、审视问题、优化机制等维度持续改进,寻求形式与内容上的新突破。
新媒体视域下的网络思政是利用新的载体,充分提炼政治引领、爱国教育、价值引导等蕴含的价值基因,通过微信、微博、微电影、微视频、微生活、微课程等各种“微”元素融合隐形渗透,在三全教育中开展包含精神指引在内的综合素质教育。因此,对网络思政的关注,不应单纯局限于推送技巧之中,必须提高政治站位,从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中加以重视。
首先,把握育人高度,网络思政是解决“教育首要问题”的有力举措。培养什么样的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就要把“综合协同育人”作为根本途径。网络思政便是顺应此举的创新:在学校宣传舆论工作中,结合新媒体蓬勃发展之势,构建高校网络育人的协同机制,主动抢占网络思政主阵地,结合新媒体各平台特征,明确议程设置的线路图、时间表和责任单位,使网络思政责任分工明确、实施方案细致可行,真正落实落地。有意识地加强政治引领、厚植爱国情怀、强化价值引导,深化网络思政建设的思想境界,从国家长治久安、党长期执政的战略高度,不断增强师生的“四个自信”,更好助力青年成长成才。
其次,提高思想深度,网络思政是构建三全育人的有效切入。目前,师生在学习生活服务上对新媒体的依赖,使得新媒体成为三全育人的有效切入口。因为新媒体既能够实现大数据统计、线上和移动服务办公等高校管理服务,又能够满足移动学习、思想政治引领、宣传舆论引导等学习工作需要。在其服务力、吸引力和粘合度的提升中,从议程设置、活动设计、目标设定、载体选择、互动设计、推送编排、微音视频制作中精心设计,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形成三全育人的完美闭环。当前,我们既要高瞻远瞩,在管理体系、制度配套、学科体系、网络教学体系上做好顶层思考,更要咬定青山,实现线上线下无缝对接,让每一次推送都能有效到达目标受众,做到典型事件有报道、理论热点有探讨、思想引领有妙招,重在浸润教育、少用说教,让师生自主领悟、知行合一。新媒体时代,通过加大网络思政建设的工作力度,全方位提升网络思政育人能力。
最后,扩大参与广度,网络思政是完善“三全育人格局”的新兴载体。“三全育人”是发挥教育合力、提升育人质量的重要举措。但置于高校实际,依然存在角色缺位,环节脱钩、重心偏移等难题,如何破解?应当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与信息技术的高度融合。因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通过正确有效的渠道才能到达目标受众,要有受众喜爱的形式才能被受众接受内化。学生在哪儿,我们的思政工作就应该做到哪里。师生在网上,我们的思政工作就应对做到网上,做到师生喜爱的平台、惯用的媒介上,所以新媒体时代注重网络思政是必然之举。将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从思政理论课、课程思政的主渠道延伸到网络思政,扩充传播载体、拓展传播形式、丰富思政内容、创新传播方式、深化数据分析,真正扩大网络思政的参与度、互动度,在互联网层面进一步推动“三全育人”格局的形成。
近年来,高校围绕网络思政进行了充分地实践,为切实推进网络思政提供了分析参考素材,但对网络思政中一些内涵发展深层次问题还有待挖掘。毕竟作为新兴事物,深化网络思政建设并无可照抄照搬的经验,必须正视期望值与实际效果之间的差距,理性审视现实问题。
教育关乎知识, “知识选择”既要系统,遵循一定的教学目标,由浅入深,形成体系;又要精炼,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对学科知识进行必要提炼,形成思维方法。具体到网络思政而言,高校人才培养所要求的思想道德素养内涵日趋丰富,标准日趋细化。围绕网络思政中思政元素的选择裁定,必须思考:新时代对青年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和根本遵循?其中属于知识层面的有哪些?这些知识中又有哪些是适合通过网络新媒体渠道进行传播,并对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进行补充,或者通过多元的融合来加以实现?这些问题是网络思政在思政知识选择方面的基本问题。只有进行充分反思和系统研判之后,才能实现“知识传授”到“价值认同”“能力提升”的转变。但是,部分网络思政工作人员主观上并未深入思考,片面将思政元素等同于国家大政方针的“传声筒”。从现有的网络思政推送内容来看,虽聚焦于政治认同和国家意识、品德修养和人格养成、学术志向和专业伦理等方面的价值引领,但思政元素的选择却十分随意,缺乏深入调查和系统构思,碎片化的植入既使学生感到生硬杂乱,不利于良好认知行为的养成,也弱化了高校网络思政的学理内涵,难以形成价值引领体系。
目前,各大高校在新媒体平台推出的思政内容,不乏有逻辑清晰、易于接受、充满吸引力的互联网优秀产品,但是大部分高校的网络思政推送是将思政理论知识、国家方针政策等生搬硬套至各新媒体平台,受众并没有真正 “解码”获得“译本”的“意义”,导致网络思政推送的“意义”未能进入流通领域。然而新媒体时代,“三微一端”改变了很多人的生活重心,话题性成为最具生态价值的动能,而影响刷屏效果的核心则是“内容”。从传统媒体到新兴媒体,“内容为王”是始终未变的建设理念。但新媒体时代带来的是信息的对称与匹配,使得当代大学生摆脱了被动接受的被灌输对象身份,其主体价值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正视与尊重。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并未完全转变思路,供需双方的高度融合亟待实现。这需要网络思政为大学生提供更多有观点、有温度、有品质的优秀内容。具体而言,高校网络思政一是需要甄选那些符合学生需求、蕴含主流价值观的案例进行“定制化滴灌”,使思政教育更有亲和力和针对性。二是在内容的遴选与表达中,不能完全以“流量”论高下。泛娱乐化时代,点击量最高的不一定是价值最大的,所以要关注热点,但也不能唯热点至上,要综合考虑思想内涵、贴近程度与受众反馈等多种因素,筛选能够引起学生共鸣的内容,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三是要善用“网言网语”。青年一代作为网络“原住民”,对“网言网语”有着天然的亲切感。所以要将政治词汇、专业术语用学生听得懂和记得住的热词以及喜欢看、愿意看的形式表达出来,少一些谆谆教诲、多一些沟通互动,用喜闻乐见、活灵活现的表达营造浸润式的思政教育氛围。
“后真相”作为近年来的热词,“后真相”意味着主观情感比客观事实更能影响民意:真相没有被篡改,没有被质疑,但却变得次要。这是因为,自媒体传播起到的煽动情感等作用盖过了事实真相的影响。作为自媒体的主要活动群体,大学生价值观念的易塑性,助推了高校“后真相时代”效应的持续发酵,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思政教育价值观念的构建基础。虽然大部分高校意识到网络思政在思想引领和舆论引导中的重要意义,有意探寻专业知识与价值引领的交融点,切实增强网络舆论引导力,但是学生在互联网这个没有边际的海洋中遨游,倾向于对教师在课堂上诠释的意识形态做另类化、标新式的解读。并且高校学生多为集体学习生活模式。社会心理学认为:人们的行为和情绪在集体中具有感染性,而情绪的感染具有相互传染和循环反映的特征。
这种情绪传染和循环会加速价值观构成的同化。所以,网络思政必须主动抢占网络高地,有效避免大学生对待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观化,甚至将思想政治教育错误地置于个体追求独立自由成长的对立面这些负面现象。利用网络层面建立学生现实世界中个体与政治生活的关系,强化现实世界中的政治认同和情感认同,实现网络思政与思想引领同向而行。
高校要生产丰富优质的网络思政产品,不断强化网络舆论引导力,不仅需要成立专门的牵头责任部门,构建专业的队伍体系,更需要师生间、部门与二级学院间协同配合、赋能创新,激发师生的创作热情,从而提供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和素材。那么深度优化的协同机制就是增强网络思政制胜合力的制度保障。
完善高校网络思政校内部门、学院间的协同机制是以制度凝聚高校网络思政合力,汇聚高校领导干部、管理人员、学生工作人员、专业教师、学生骨干的责任与担当,打破各部门及二级学院的行政壁垒,充分解决高校网络思政中统筹协调不足、职责分工不明确、责任主体不明晰、信息和平台不畅通等问题。以新媒体联盟构建为中心,打好内容生产、活动策划、资源整合、联防联动、评估激励的组合拳,充分释放网络思政的协同效能和制胜合力。
首先,要加强高校党的领导,高度协调的顶层设计有利于整合校内外网络思政的育人资源,特别是要搭建好人员以及资源的共享平台,使网络思政需求与内容生产要素供给精准对接,网络思政内容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发布、全方位覆盖。其次加强网络思政、舆情引导的联防联动机制,分工明确、责任明晰的协同状态有利于实现网络思政和舆论引导队伍内部的高效运转,这就要求高校管理层不断完善和细化网络思政和舆论引导的线路图,任务表,有效促使各项工作落实落地,取得育人实效。三是完善考评激励机制,例如制定高校网络优秀文化成果认定标准、舆论引导工作进入年终目标考核范畴等,促使网络思政工作机制构成闭环式管理制度。
网络思政应当不断深化师生协同的工作机制。在网络思政内容生产方面,对指导教师而言,用众创众筹工作方式,招募、邀请学生直接参与学校网络思政内容生产,这样有不仅可以让高校网络思政工作者更好地了解到学生在想什么,他们到底想要什么,以此让目标受众需求成为网络思政内容生产的重要介入点,确保网络思政内容的吸引力、针对性不断增强。对网络思政学生骨干来讲,通过直接参与网络思政工作中推送议程设置、活动话题策划、网络课程录制、排版编辑等日常工作,在不断确保网络思政正确导向的同时,不仅可以提升自身政治觉悟,做到学以致用,而且可以用自己的认知、言行将网络思政的线上教育延伸至线下的同伴朋辈辐射影响,使网络思政教育网上网下同频共振、线上线下无缝衔接。
在网络思政舆论引导方面,深化师生协同机制,一是可以使学生骨干在老师的指导下充分利用线上线下的日常引导、议题设置将舆论引导前置,成为高校负面舆情的“瞭望哨”,成为关乎学生切实利益相关决策风险研判、稳定评估的重要协商力量。二是学生干部与具有校域影响力的自媒体学生运营主体作为新生代的代表力量,具有良好的互联网话语体系运用能力,能够提升网络舆论引导在学生群体中的接受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