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9年上线以来,微博已逐步发展成为国内社交媒体阵营的中坚力量。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微博用户已超过5亿,无疑成为用户获取信息、传播信息、参与讨论的重要枢纽。其中,微博热搜板块是用户获取热点信息的主要渠道,也是平台自身在市场竞争中的核心武器。因而,当微博被约谈而停更热搜时,有网友哭诉道“我的快乐没了!”“没有微博热搜的日子,就像在大山村断了网,宛如与世界脱节。”可见在信息汪洋大海之中,微博热搜这样的信息筛选器让用户产生了极强的依赖感,发挥着强大的舆论引导力与社会影响力。
但是,近年来对微博热搜的非议也屡见不鲜,对“买热搜”“水军刷热搜”“炒作消极情绪”“明星八卦”“舆论反转”等热搜恶相的批评声也越来越大。微博过度娱乐化和情绪消极化使微博舆论场几乎沦为社会矛盾频发的风险场。对此,我们不禁要问:微博热搜本应承担什么功能?如今为何越来越风险频发?面对这一问题,我们该采取何种措施以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
热搜在设计之初是根据用户搜索、关注、浏览、点赞、评论等行为的数据,经算法处理后提取关注度最高的词汇和话题进行推送,通常可以作为社会舆论的风向标。因而,热搜反映关注度,增加关注度便可实现对用户的议程设置,继而潜在地影响用户的心理和行为。
在资本的逻辑下,用户的关注度即为流量,于是明星“上热搜”便成为提高知名度、提升身价最快且便捷的方式之一,对应着就出现了“向平台买热搜”“雇水军刷热搜”等行为,此类行为极大地扰乱了网络传播秩序。与此同时,大量娱乐话题涌上热搜自然会挤占社会性严肃议题的讨论空间,限制用户参与公共议题的机会,阻碍社会共识的形成、正确社会价值的引导。
再加上现代社会节奏快、生活压力大,相对于严肃、刻板的公共新闻,受众更乐于接受娱乐化的信息,满足自身猎奇心理。于是在受众的消费需求和明星的流量需求互动中,与人们切身利益相关的公共议题、社会话题被不断边缘化,热搜呈现被娱乐新闻主控的景观。作为新媒体平台的微博,丢失了社会监督的功能,沦为人们娱乐消费的主战场。
如今互联网存在海量信息,为了吸引受众眼球,内容编辑者往往会对标题进行夸张、情绪化渲染的处理,以先共情的策略获得关注,至此情绪先行的“标题党”现象在新媒体平台上屡见不鲜。
作为受众获取热点信息主要途径的热搜平台,本应对这种“标题党”内容的真实性进行甄别,但是在时效性面前,为了快速争夺受众注意力资源,提升点击量和阅读量,创造流量巅峰,往往会跳过对此类内容真实性的判断,导致反转新闻的频频出现,后真相陷阱不断。
比如“成都49中学生坠亡”事件,受众最开始捕捉到的信息只有学生母亲发出的微博和警察冷冰冰的通告。基于过往类似事件的潜在影响和认知经验,受众的情绪迅速战胜理性,选入为主地对学校、老师进行“头脑风暴”,就在真相还在找鞋的时候,阴谋论、谣言已经蔓延到整个微博空间,最后权威信息到来,事情真相揭露,要么受众舆论出现反转,要么以沉默来逃避与自我感知不同的现实。
也许人们会觉得,反转新闻的出现是受众参与议题的正常现象,无伤大雅;后真相也只是受众倾向先以情绪判断事情的结果,平台也无需反思和担责。可事实上,作为媒体平台的微博,是当下社会议题的重要舆论场,本就肩负监督舆论、引导舆论等社会责任。因此,在权威信源缺失的情况下,平台就应担起正面引导舆论、倡导受众理性发声的职责,若任由受众们情绪先行、理性缺位,反转新闻便会频繁出现,后真相事件不断,此类现象会给舆论场带来极大的危害。一方面,反转新闻会削弱媒体平台的公信力和权威性,减弱受众的信任感;另一方面,反转新闻往往占据了大量的媒介资源和受众注意力,真相还原后,当事人似乎用“很抱歉浪费公共资源”这句话就能解决一切,但因此导致其他公共议题在舆论场的沉默又该由谁来解决?因此,平台要承担起真实性判断、舆论监控、舆论引导等责任,打造健康的舆论生态,提升自身的公信力,避免落入反转新闻、后真相的圈套之中。
与传统把关逻辑不同,微博热搜从生成规则上就缺乏权威把关人,它遵从数据至上的算法规则,将工具理性运用到内容筛选之中,其核心标准其实就是流量,从根本上缺乏价值理性的判断。
在大量负面新闻和恶性事件聚集的今天,人们信任感缺失,自然对负面情绪和社会阴暗面给予更多的关注。此外,处于寻求情感支持和社会同情的需要,受众更容易、更倾向分享负面情绪,因而负面事件也更容易激发受众的参与,就如“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于是,基于浏览、互动等数据,算法机械化地将此类事件放上热搜,受众当然也就在这种拟态环境中再次认识社会,一遍遍强化自己的刻板印象,一次次认同负面情绪,形成,导致社会凝聚力不断下降。
这种负面情绪泛滥看似是现代化进程下的社会情绪产物,但这些给受众提供负面信息的媒介平台真的无锅可背吗?事实上,此种现实与媒体平台唯流量是图、博取受众关注度关系很大。平台本身有着强烈的引流需求,在经济盈利面前,为了将内容变现,贩卖情感,不失为一种“明智”之举。于是热搜的重点职责不再是传播真实信息、传递客观事实,而是获取受众注意力、提升平台流量。这种逻辑也表现在许多微博大V乐此不疲地生产情绪化文章,且多半是社会负面情绪,通过借题发挥,看似讲述某个“真相”,实质上是在借事“造势”,引导舆论,增加自身流量,然后将社会恶性事件反复推上热搜。
例如杭州杀妻分尸案曾13次登上微博热搜话题,其中存在带有血腥细节、消极价值、暴露隐私等问题,如果一味地以热度流量为算法标准,无人文关怀参与判断,让此类内容频繁上榜,势必对相关人员造成二次伤害,同时也会将这种社会不安的情绪再次扩散给更多的受众,助长公众对夫妻关系、人性等问题的消极态度,给社会稳定造成潜在威胁。
此外,许多负面情绪经由微博热搜榜的发酵,会进一步激化某些社会矛盾,阻碍社会共识的达成,影响社会和谐,例如经常出现的地域黑。
毋庸讳言,在改革开放不断向纵深推进、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媒介技术不断革新的过程中,公众的落差感、不信任感、不安全感乃至剥夺感更加明显,但这并不是社会现实的全部。只是微博在以算法为基础的运营模式下,抓住了社会的痛点,将情绪和情感作为卖点,以此获取受众的关注,收割流量。
作为一家企业,从以盈利为主要目的的角度看,这样的经营模式并不奇怪。但新浪微博不仅仅是一家单纯的互联网企业,它还是一个新媒体平台,具有媒体属性,是一种公共的社会信息资源,并且需要承担社会公共职责。
从目前活跃用户数量来看,微博热搜已经成为反映舆情、民意的重要窗口,社会热点议题的主要舆论场,因而如何打造优良的舆论生态环境,做好价值引领,推动社会公平进步是微博等新媒体平台亟待解决的问题。
事实上,问题的核心就是要平衡好流量和价值的关系。一方面,微博要有承担社会公共职责的意识,要有防止“娱乐至死”“后真相”等问题的共识,履行好信息监督功能,引导受众提高对社会性议题的关注度。另一方面,微博若单纯以流量至上的商业逻辑设计热搜榜算法规则,不考虑用户属性和信息价值等综合因素,势必导致热搜榜的内容失衡和价值偏颇。因此,要切实改进算法规则,融入人文关怀,增强算法的价值理性。以“价值+技术”的形式1)提升热搜话题的多元平衡,维护平台的公共性;2)加强公共舆论的识别、检测和引导,打造和谐共享的网络舆论场,促进理性讨论和社会共识的达成。
在“全民娱乐”的大背景下,微博作为一个新媒介平台,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问题是在所难免的,重要的是时刻保持警惕、适时反思和批评,在追求经济利益和先进技术的同时树立好价值理念,承担起社会公共职责。从而在获取经济效益的同时,凝聚社会共识,助力社会发展。切勿使公共舆论场沦为危机四伏的风险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