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机运维
当前位置: 主页 > 资讯 > 主机运维
知乎“匿名”终成往事
发布日期:2023-07-15 阅读次数:

  7月7日,知乎发文称将下线“匿名功能”,在最新版本App中完成匿名功能下线的开发,并于近期提交各大应用商店审核,预计7月14日上线各大应用商店,匿名功能将在新旧版本App端及PC端正式下线。

  届时,用户将不能匿名创建或匿名发布内容。对于用户关注的历史匿名内容处理,知乎的公告表示“用户可自主选择是否将其转为实名。”

  一石激进千层浪,善于“考古”和“追踪”的网友们,开始追溯知乎匿名区下线日,亿欧网创始人黄渊普在微信朋友圈发文,揭开这场轰轰烈烈的知乎“去匿名”序幕。

  在历经近20天多番隔空对战后,黄渊普成为帮助知乎“去匿名化”的卫士,知乎成为“知错就改”的好企业。

  但在这场看起来双赢战背后,大众除了“吃瓜”之外,或许可以换个角度去认真审视互联网匿名化所带来的影响,以及去匿名化后这些平台的可能性走向。

  提到知乎“匿名区”的下线,必须要提的是亿欧网创始人黄渊普。6月20日,他在朋友圈发文炮轰知乎创始人周源,称自己在知乎上被人用匿名爆料抹黑。

  黄渊普并非无聊到要去知乎上搜索自己的猛料,而是有朋友向他问询“有人在知乎上匿名抹黑自己,该怎么办?”。顺着这根藤,黄渊普摸到了自己的“瓜”。

  次日,他在微博上发布了一封2000字的公开信,再次将矛头指向周源,斥责其“设置不合理的机制”。

  朋友圈发文、微博公开信在各种渠道传播2天后,周源通过朋友圈回应称:知乎的匿名功能是社区早期的产品机制,知乎的初衷是维护开放讨论的社区环境,让用户在分享个人经历时没有个人隐私方面的顾虑。

  但他也承认:“在今天复杂的沟通环境下,这个机制也产生了越来越多的困扰。”

  根据周源的回复及承诺,知乎将对这一机制做出相应的改变。于是,就有了这则“匿名”下线的公告。

  一位知乎运营员工透露,匿名下线在官宣之前并没有做过内测。而对于这一功能变动,“不清楚对社区会有多大影响。”

  从事件来讲,这是一个互联网圈子常见的“瓜”,但如果从产品的角度来讲,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话题:假如这是一个好功能,为何会引起企业和企业主的吐槽和维权?如果这是一个坏功能,为何会成为吸引用户扎堆与使用的利器?

  对于当下的知乎而言,这早已不是单纯“下线”了事的决策,而是认真思考自身产品布局的重要契机。

  在知乎上,有一条匿名提问:“为什么现在知乎这么多匿名用户?”在回复中,一位名为“知乎用户”的回复称:知乎允许用户匿名提问或回答是出于一些原因:1、隐私保护。2、社交压力。3、敏感话题。

  的确,正如周源所说,知乎匿名功能上线时,很有可能是出于上述原因,让用户有一个开放讨论的社区环境,一个不用担心隐私问题的开放空间。

  这样的机制,为知乎带来了流量,同时也带来了麻烦。发展多年的匿名机制所暴露的问题也越来越明显。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匿名提问和匿名回答机制成为不实信息的诞生和传播的温床。

  以前,在知乎上,用户可以直接以匿名用户身份进行匿名提问和匿名回答,甚至不用起昵称,系统直接分配“匿名玩家”的用户名。在这种匿名机制的“保护”之下,用户天然地不用为其所提的问题、所回复的答案负责。

  比如这几年知乎上不断有人提一些类似“黄渊普会卷钱跑路吗?”再比如“为啥说基金定投是大忽悠?”“为什么说国内电商代运营99%都是骗子?”

  针对第一个问题的回复中,就有匿名用户称:“他架空了投资方,花钱入了纽约大学商学院”,但信源却是“据说”。

  由此可见,在匿名提问和回复机制之下,这些本身查无实据的匿名提问和回复可能会对企业和个人带来极大的伤害。反观匿名机制保护下的用户,也许他们的一次“据说”,就会要了一个企业的“命”,但他们却不需要为自己生产的负面信息承担道德压力乃至法律责任。

  尽管知乎自称有完善的社区治理机制,但在平台有着极大自主裁量权的前提下,被诋毁、被诽谤的企业及企业家或是个人,更多处于失语状态,或者需要被迫以极高的成本来维权。

  天眼查数据显示,知乎(北京智者天下科技有限公司)的自身风险高达1901条,其中多数与企业、个人名誉被知乎网上的匿名提问或回复损害有关。

  如今年6月26日新增的“北京瑞鑫天算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与北京智者天下科技有限公司网络侵权责任纠纷一审民事判决书”所提及的,即是多名知乎匿名用户的回复对原告企业造成的名誉损失。

  在此之前,抖音也曾起诉过知乎,案由也是名誉侵权。当时,知乎上出现了“全网互联互通下,为什么抖音对屏幕第三方外链保持沉默”的话题。在抖音看来,知乎热榜上的话题回答存在多处诋毁抖音的不实信息,请求法院判令知乎删除相关内容、刊登道歉声明并赔偿经济损失。

  知乎的“匿名”区,一直是一部分“不愿透露自己姓名”人士的天堂。在这里,“理想中的自己”可以尽情提问和回复,而不用顾忌对现实中的“我”造成任何影响,更不用现实中的“我”承担责任,这使得其成为不少人的乐土。

  但匿名机制暴露出来的问题越来越多,终于在今年以黄渊普的声讨为导火索,知乎终于对匿名机制抬起了“手术刀”。

  如今,当匿名机制即将下线,每个用户在其上的发言,必然实名后,还有多少用户会使用知乎?

  在慢放发起的“知乎将下线匿名功能,你还愿意使用吗?”的线人参与讨论,其中“愿意”的用户184人,“不愿意”的用户为601人,“谢邀,刚下飞机”者442人。由此可见,“不愿意”者占了上风。虽这一调查的样本量虽然并非海量,但也能看出些许趋势。

  过去,只要有人爆料,无论真假,平台方都可以获得巨大的流量,可谓是坐享其成。未来,当匿名用户消失后,平台还能借此收获流量吗?

  对于知乎而言,其作为一个有着亿万用户的社交平台,任何一个问题都可能引发百万千万用户的关注,这种影响力甚至超过一些专业媒体。因此,对于知乎而言,下线匿名机制,是必然的选择。

  站在当下,如何规范管理机制,如何减少记得抹黑和诽谤等内容,是关系到知乎用户体验和未来发展的重要环节。

  眼下,知乎在受到外界质疑后,快速下线匿名功能,虽然有政策和舆论方面的压力,但也可以看出,知乎的“听劝”实质是不得不做出的选择。

  知乎从诞生起,其商业模式就倍受质疑,其中最为核心的在于商业化能力不足。知乎最新的财报数据也透露出这样的趋势来。其营收来源主要为营销服务、付费会员、职业教育和其他,四项业务的营收分别是3.92亿元、4.55亿元、1.07亿元和0.403亿元。净亏损1.79亿元。

  其中,营销费用几乎占了40%。但需要注意的是,随匿名机制的下线,知乎这部分收入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