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朱元璋要杀一大批功臣,太子朱标看不过就说道:“父皇你处死人太多,会伤了和气”。朱元璋没理会太子只是让人将一根全是刺的棍子扔到地上,然后让朱标捡起来。对朱标说:“我现在杀这些人,就是在给你拔刺!”
朱标当了二十几年的太子,自然不会被轻易地吓得,直接反驳道:“皇帝如果是跟尧舜一样贤德,大臣们自然会成为拥护尧舜的臣民。”朱标的意思是什么?有什么样的皇帝,就会有什么臣民,“上梁不正下梁歪”!朱元璋也没想到太子会如此挖苦自己,非常生气,顺手拿起一把椅子直接扔了过去;幸好朱标反应快,没有被砸中。但朱标确实也被惊吓到了,回去后便生了一场大病。朱元璋与朱标的这番对话,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出朱元璋为何要大杀功臣?就是为了给太子朱标铺路,将那些可能功高震主的功臣除掉,将一个好治理的朝堂交到太子手里。但很显然太子并不领情,也可以说并不赞同父皇的做法。这时候太子朱标尚且在世,朱元璋在再疯狂好歹有人劝着点。但洪武二十五年太子朱标突然病逝,白发人送黑发人本就让朱元璋很难过,而送的黑发人居然是自己培养了几十年的太子,更加让朱元璋接受不了。但大明的江山总归要传下去,朱元璋便选中了朱标的次子朱允炆。朱标可以称得上是历朝历代权力最大的一位太子,当然跟朱元璋对他的信任有关。只要是有朱标在,燕王朱棣绝对不会造反。但朱允炆不一样,朱允炆从未参与朝政的处理,也可以说是乳臭未干。此时的朱元璋已经年迈,留给他的时间不多了,他需要在自己仅剩的几年时间里尽快帮朱允炆布好局,到时候朱允炆能顺利登基、坐稳江山。而朱元璋忙着布局的结果就是发动了“蓝玉案”,一万多人被杀。虽然“蓝玉案”是朱元璋重新布局的结果,但实际上跟蓝玉自身也有关系。
捕鱼儿海之战大明王朝彻底结束了北元朝廷的统治,而立下这一大功的正是蓝玉。凭这一不世之功,被朱元璋封为凉国公。其实朱元璋一开始是想将蓝玉封为“梁国公”,但因为蓝玉将俘虏的北元主妃给欺负了,北元主妃不堪受辱直接自尽。朱元璋早就规定一定要善待投降的蒙古人,为此十分得人心;而蓝玉此举无疑是在打朱元璋的脸,朱元璋自然生气,但碍于蓝玉刚立下大功便没有立马追究此事。紧跟着没过多久,蓝玉率领部队回京的路上路过喜峰口,因为到喜峰口的时候天已经黑了,所以城门早早便关闭;但是守城的士兵一看是蓝玉,便赶紧去开门,还没等打开门蓝玉居然让自己士兵直接将城墙打破闯入了喜峰口,甚至还觉得自己做的很对而洋洋得意。殊不知蓝玉接二连三的过分已经引起了朱元璋极度地不满,为了给蓝玉提个醒,便将事先想好的封号“梁国公”,改成了“凉国公”。很显然蓝玉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处境,继续放任自己,没有经过朱元璋这位一国之君的同意,便私下里任命自己的亲信为官,布置属于自己的势力。殊不知蓝玉此举是在严重威胁皇权,像朱元璋这样嗜权如命的人,怎么会允许蓝玉这样的人存在呢正当朱元璋在琢磨这如何处置蓝玉的时候,蓝玉很快又犯了一个错误,朱元璋因其功劳将其封为太子太傅。要知道在明朝能做到太子太傅这样的从一品官是非常难得,要么你在战场上救过朱元璋或者太子朱标的命,要么就是立下了不世之功。能有如此地位蓝玉也算是到了人生的顶点了,但很显然蓝玉并不懂得“月满则亏”的道理,不懂得如何明哲保身,反而处处在挑战朱元璋的底线,竟然说出“凭我的功劳难道不应该封我一个太师”这样忤逆的话。
既然时机成熟,朱元璋自然无需再忍耐,直接发动了蓝玉案。不过据说蓝玉的死其实跟朱棣也有关系:蓝玉是常遇春妻子的弟弟,也就是常遇春的小舅子;而常遇春的女儿是朱标的第一任太子妃,如此以来蓝玉自然是事事向着太子。远征辽东的纳哈出回京以后,蓝玉便对太子说:“燕王迟早是会造反的,我找人给他看过有王者气象,你要小心。”朱标毕竟是朱棣有血缘关系的亲哥哥,自然跟朱棣更加亲近,便将此事告诉了朱棣。朱棣抓住蓝玉的把柄便在父皇面前挑拨离间,所以朱元璋才对蓝玉动手的。其实蓝玉的死很大一部分原因其实就是“咎由自取”,仗着军功卓著而行为不检点,不管是哪一位当皇帝都不会允许蓝玉这样威胁皇权的人存在。朱允炆被封为皇太孙以后,为了能让其坐稳皇位,朱元璋又不得不杀蓝玉。因为朱允炆并非朱标第一位太子妃常氏所生,也就说不是常遇春的外孙,而是朱标的继太子妃吕氏所生的儿子。常氏病逝后,朱元璋便将吕氏扶正为继太子妃,如此朱允炆才有了嫡出的名分。既然蓝玉与朱允炆并没有直接的亲戚关系,像蓝玉这样轻狂的人,朱允炆必定管束不了。朱元璋便为自己孙儿扫清一切可能的障碍,在处死蓝玉本族的同时,还处死了一万多人。
胡惟庸案牵连三万多人被杀,蓝玉案牵连一万多人被杀,其实不管哪个案子朱元璋的目的都差不多;开头朱标与朱元璋的争执便是最好的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