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5日的一场瓢泼暴雨,并没有让热闹的北大街清净一分!人群车队,络绎不绝——这里是西安最繁华的几个地区之一。伫立此地的西安市中心医院,默默地把守着市民健康的最后一道大门。医院门口熙攘着大大小小的车辆,接送着就医或出院的人们。
宁可架上药生尘,但愿世间人无恙!这句美好愿景,在现实中还未能到来。患者总比医生多,有时压根忙不过来;一个沟通不当,照顾不来,可能导致医患冲突;好资源都去了大医院,患者挤破头,挂不上号;偏远县区力量薄弱,被空置或干脆被抽空......这是当下医改工作中,正在全力破解的并列方程式。
如何有效均输优质资源,精准滴灌县区医院?如何从源头抹掉医患矛盾可能性?如何储备医疗人才库,接续未来,满足公共健康需求?
随着一声提示,邬小平立即从眼前的电脑上下载了一张图片,清晰的胸部影像完整呈现出来,他和同事就此讨论着,严谨地诊断之后,他迅速在电脑上写好了诊断报告,一键反馈给对方。
从发送影像到反馈报告,用了不到10分钟,全程无纸化操作。“刚才发影像过来的,是周至县中医医院,他们登录平台后,把患者的片子传过来,我们接收后就开始诊断,每天24小时有专人负责,一对一远程援助,面都不用见,非常方便。”西安市中心医院影像科主任邬小平介绍说。他口中的平台,便是中心医院的“远程云影像诊断”。
远程云影像诊断,是西安市中心医院从影像科入手,利用大数据平台搭建的一个资源共享的平台,可以下沉、均输西安市中心医院的名医资源,滴灌到需要的地方。“签约的基层医疗机构可以随时登录云诊断平台,申请远程协助诊断及会诊,不仅提高了效率,更为某些力量薄弱的基层医院节省了影像科的部分成本。”据介绍。
线上,大数据高速奔跑;线下,医联体同舟共济!用多种形式下沉、共享医疗资源,是新一轮医改要疏通的“堵点”,也是西安中心医院院长虎威正在众酬的“壮志”。早在2013年,西安市中心医院便成立了陕西省第一家医联体,目前已与40余家医疗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涉及了莲湖、高陵、蓝田、阎良等四区三县的多个二级医院、乡镇医院和社区卫生中心,特别是近年来,也突破了西安市本土范围,远涉到了安康市平利县、杨凌示范区等地,密切合作交流,均衡资源分布,并开通了转诊绿色通道,帮扶基层的同时,增加上转疑难重症患者数量。
“怎么样把优质的医疗资源均匀分布?现在国家层面有出台分级诊疗制度,可以引导患者理性就医,但作为医院本身,要思考怎么样去把自己的优质资源,包括医疗技术、管理制度,通过大数据、互联网或者医联的实体,更好更快地输送到需要的医院。医联体是一个‘抓手’,远程会诊中心是一个‘快手’。目前,我们做得最多的是通过这两种方式向下下沉资源和平层交流碰撞,接下来,我们还想构建一个数据中转基地,来上引北上广深的大医院的技术、名家,给我们的市民引来更好的医疗资源,不见面,就能放心就诊。”虎威信心满满地说。
疫情,让尊医重医爱医的氛围空前高涨,但我们也不该忘记在疫情爆发前,上海还发生了一起严重的伤医事件。你永远不知道一个被病痛夺取安全感的患者,会在何时变成索命的恶魔。
深谙管理之道的虎威,上任第一件事,便是去找辖区内的公安局长,请他们一定保护好医生的安全。利用法治维权,是一个途径,但把隐患消除在源头,才是溯本之道。
如何与患者建立良性的沟通关系,尤为重要。在很多康复者的口中,给中心医院取过这样一个雅号,“治愈系医院”。他们反映,在这里就医,不仅能治愈身体,更治愈心灵。
家住文艺路的李女士体弱多病,身体多个部分有疾患,常去中心医院就诊,她说,“选择这里,不仅仅是因为近,更是觉得每个大夫都好像非常有耐心,他们会很温柔地给你讲你到底哪里病了,大概是什么样子的原理,给我看病的几个主治大夫,都可以叫做暖男。所以,我很安心和轻松。”
患者口中的“安心”,是医院管理以“用心”去督造的。虎威总是强调一个理念:没有关怀,就没有医疗。
“我们每年都要进行一次针对沟通技巧的培训,请专家来给我们医生指导沟通方式。比如,语气、情绪,或者借助患者能理解的很多途径。”虎威介绍说。
常人听到动刀子就害怕,紧张的情绪加上不能理解的医学原理,让一般人都会悬着一颗心。为此,有位年轻医生,利用自己的业余特长,动手制作卡片模型,用直观、动画的方式为患者讲解,消除恐惧。“我们会时不时研究一下,如何更好的和患者沟通。我有点技术宅,便自己动手做了个消化系统模型,实在讲不明白了,来啊,上模型,边演示边讲。”他说。
沟通模式,可以技术培养;仁心关爱,却要春风化雨。对此,虎威十分注重对医生人文素养的培育,举办多种形式的活动,潜移默化给医者按摩“仁心”。
“要让医生学会表达,让患者感受到自己被关心爱护,不仅要能共频,也能感受到共情。我们儿科黄嘉莉老教授,他经常把儿童当自己的孩子、孙子来关心,有时候家长着急,孩子情况危急时,她也会情不自禁流泪,被市民称为信得过的医生。有很多人,自小时候找她看病,长大了,也把自己的孩子托付给他医治。其实,你与患者沟通,有没有耐心,有没有细心,其实反映的就是你有没有爱心。通过院里举办的学习活动、制度管理、文化建设,薪火相传,把这种人文关怀,传递下去。”虎威说。
在此次疫情面前,西安用11天建起了公共卫生中心,而挑大梁的西安市中心医院一口气调遣了96名医护精英。这样的“人才家底”,显然,有赖于平时的储备。
西安市中心医院逐年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特别是高层次创新医学人才队伍建设。“这两年西安市引进了很多人才,为我们也扩充了储备能量。一千张床位,我们的硕士、博士有380多人,正式编制职工是1100多人,合同制800余人,大概2000左右职工。但有很多任务,比如对口支援、援藏、援非等,所以,没有人才储备根本就不行。”
在引进数量的基层上,虎威更注重传帮带的梯形队伍建设,为此提供了配套举措,西安市中心医院完善相应制度,包括人才奖励制度、科研鼓励制度等。在他看来,除了个人能力,团队合作意识更加重要,必须能够“引进一个、带活一批、再刺激兄弟科室一批”。
虎威很乐意将医护人员送出去,他鼓励大家积极参加高校的科研、带教工作,不断推出相应的奖励制度,促进西安市中心医院医教研协同发展。在普外科,就有很多西安交通大学的研究生,他们表示,通过跟着有多年临床经验的优秀医生学习,获益匪浅。于是,一个产学研的无缝隙链条,在中心医院得到了完美诠释。
不仅如此,虎威也常常把医生们送上国际舞台,据了解,西安市中心医院与国家一级学会形成战略合作,先后派送40名医护人员到美国、日本、香港、台湾等国家及地区学习医疗、教学和管理方面的先进经验。
引进来,形成鲶鱼效应;走出去,带回来更多种子。虎威盯住了“一进一出”的循环线,构建了“产学研”的着陆地,更注重“内外兼修”医德培育,和“一软一硬”的管理引导。用“仁心”之道去德育“妙手”之术。
在西安市中心医院,有一支特殊队伍,成员来自人大政协代表、政府行政官员及媒体记者、社区居民等,作为社会监督员来监管医院管理、医疗服务的漏洞,一发现问题,立马处理,这是“硬”操作,但这样的铁血政策之下,医护人员们却称他为“治愈系”院长,感动他的“软”关怀。
有个医生告诉记者,他们医院因为有南北院区,要过一条马路,有时夜里会诊,虎威会特别邀请保安全程保护女医生。“他很注重细节,护士节,会给我们寄语、写信,也很关心大家的成长,心理和生活困难。特别温暖。”
当前的医疗改革、公共卫生体系,还正在查缺补漏当中,是一把有待拔出的“石中剑”。再宏大的事业,都需要“人”去作为:敢破敢立,道术合一。西安市中心医院,用大数据和小细节,为这篇医改华章,做了生动注脚。(当地供稿 王一)
反食品浪费要立法了,今后“下馆子”要注意啥?反食品浪费法草案以餐饮环节为切入点,聚焦食品消费、销售环节反浪费、促节约、严管控…【详细】
中国同舟共济战“疫”记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最严重的全球公共卫生突发事件。面对前所未见、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中国率先报告、率先出征,以对全人类负责的态度,打响了一场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