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岁的广西小伙黎保裕一次久违的出省之行,目的地是东莞。那是2022年夏天,当身边同学加入考公考研大军时,黎保裕独自坐上高铁,一路向东,从一名学校应届本科生转变为工厂研发工程师,“当工人或许是个不错的选择”。
“00后”大学生进工厂,这不是孤例。今年春节后,广东省人力资源市场技能人才求人倍率超过2.0,制造业结构性用工短缺依然存在。对大多数制造业企业而言,高技能人才仍然是供不应求。而在东莞,随着“科技创新+先进制造”城市特色日益鲜明,智能化、数字化以及新兴生产工艺对劳动力的素质要求渐高。越来越多的“00后”大学生正在进击制造业,他们头脑灵活、学习能力强,被视为未来产业工人的生力军。
与此同时,在就业选择多元化的今天,“00后”大学生为何愿意像他们的父辈一样进厂?在生产线上劳作的背后,他们又有着怎样的生活和理想?
近日,记者深入东莞多家制造企业,探访几位生产线后”大学生——有人领到了颇为满意的薪资,“喜悦中带着小满足”;有人在试错中成长,实现自我价值;有人规划好目标路线图,相信事在人为的力量。
黎保裕进厂已经8个月了。回想起这段时光,他仍然对去年底参加课题述职时的紧张场景历历在目。当时,黎保裕一袭正装,配合PPT,将不同类型的耗材设计经验一一道来,“一心想着转正,转正后就是一名正式工人了。”
于是,便有了后来的故事——黎保裕如愿成为广东亨通光电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广东亨通”)一名研发工程师,根据客户需求编制工艺卡、调试光缆产品、处理工艺问题成为工作日常。
“这是一项复杂的工作。”黎保裕介绍,客户需求五花八门、言不达意,有的概念性诉求语焉不详,有的会临时增加一些必要性不大的特殊材料。为了规范产品质量标准,他和同事需综合考虑原材料、生产设备性能等实际情况,统一编制工艺卡,指导工人严格按照工艺卡进行操作。此时,黎保裕会翻开堆满文字的手写笔记本。遇上不熟悉的耗材类型,他也会向师傅请教。
交付前,调试环节往往会出现新的工艺问题。光缆内圈外圈厚度不一样了、偏芯了、渗水了,都指涉设计生产环节的相应漏洞。产线设备高速自动化运转,黎保裕需要快速分析成因、对症下药,“光缆不合格,不仅关乎一整段材料的成本,而且还会浪费不少处理时间,需要尽快解决优化。”
他的办公室就在产线旁边,每天伴随着机器声办公,跟着师傅调整产线。黎保裕很喜欢这份需要耐心、细心和技术的工作。
在进厂大学生中,不少是受父辈影响。改革开放以来,广东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最前沿,大量的打工者涌向东南沿海地区,找寻发展机遇,东莞被称为“打工者的天堂”。21世纪初,刘艳明夫妇、杨正芬投身来莞打工潮。20多年后,两个家庭的子女刘伟、飞燕也开始了日夜与厂房为邻的生活。
不同于父母所在的常平电子老厂,刘伟所在的东莞市德镌精密设备有限公司(下称“德镌精密”)成立于2019年,是一家为半导体、新能源等行业提供精密自动化解决方案的自动化设备公司。2022年7月,在东莞市技师学院的极力推荐下,刘伟拿到德镌精密的校招面试入场券。得益于实操考察中其对卧式车铣复合机的熟练操作,他最终以90分的面试成绩顺利被公司录用。
在公司生产车间,刘伟日日和数控车打交道,参与编程、调机和零件生产。入职三个月,基础知识扎实的他在全市职业技能大赛上揽获数控车工项目金牌,在公司崭露头角。
24公里外,广东仙津保健饮料食品有限公司(下称“仙津公司”)的全自动化生产车间明亮干净,流水线飞速运转,产能每小时可达到3.6万瓶。飞燕每天需从流水线上抽出饮品检查喷码、日期、查看配料表。以整点为节点,她的工作日常被精准切割:每隔一小时,来到车间抽样,再前往化验室,检测饮品的pH值和糖度值。
身为公司安全与质量部的一名巡检员,初入职场的飞燕称自己是一名“小白”,尽管“工作”这个词在她的脑海中开始变得具体,具体到上班时间、工作内容、工作体验。最重要的要有变化,不要机械地重复劳动。
飞燕脑海中总是闪回去年夏天的片段:22岁的她离开老家贵州不久,坐在一家工厂车间流水线上,将电线套管一次次套进金属接口,“枯燥无味,学不到东西,容易磨灭意志。”
放弃这份工作后,今年2月,飞燕应聘的仙津公司位于东莞横沥,是一家在食品饮料行业深耕30余年的大型民营企业。起因于同为公司员工的母亲的推荐介绍,也源于一部网剧带给她的苏打酒兴趣启蒙,经历一场面试后,她顺利从贵州省兴义民族师范学院的一名应届大专生成为在莞饮料厂打拼的新生代工人。
“走!进厂去”已不再是毕业生的自我调侃,而是一个真实选项。不同于黎保裕的工厂初体验、刘伟的如鱼得水、飞燕的“二次回流”,不少今年即将毕业的“00后”同样跃跃欲试,在预备演练中快速融入工厂工作。
上半身是厂里的制服,下半身穿着自己的工装裤和运动鞋,头顶梳着中分,“00后”工人吴尧看起来扮相入时、阳光热情。今年2月,他和同专业同学胡瀚霖、彭吉超一同进入广东汇兴精工智造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汇兴精工”)实习,吴尧、胡瀚霖在项目部,彭吉超在精密配件事业部。此前两年多的时间里,他们在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学习,主修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怀揣着对此专业的无限期望,他们将于今年6月毕业。
走在汇兴精工生产车间、仓库、办公室,年轻人的身影随处可见。汇兴智造行政总监袁侃表示,公司员工平均年龄33岁,目前“00后”员工有45人,“这些‘00后’专业基础知识扎实、动手能力强、有上进心和责任心、能吃苦耐劳,是我们企业人才梯队建设中的重要一环。”
即便吴尧、胡瀚霖、彭吉超对自己的工作并没有什么不满,但在大多数人眼中,智造装配讲究精准,国外优秀的生产工人往往是具有多年编程经验的资深员工,但在东莞一线生产线上多是年轻人。这意味着这些年轻人需要用极短的时间完成业务经验累积和技术学习。
“我们喜欢,况且我们上的是技校,学的是工业,大部分同学都到了工业装配领域。”吴尧表示,在一次中学课外实践中,他参观了比亚迪,生产车间内偌大的机械臂和整齐排列的输送线让他印象深刻,较早使其萌发了投身先进制造业的想法。“后来填写志愿时,我选填了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学习工业机器人三维设计、机器人应用技术、机器人应用设计、工业机器人的编程与仿真等专业课程,尽量寻找和专业对口的工作。”他说。
有了专业知识的积累,生产车间的工作变得得心应手。胡瀚霖记得,一次装配移载机时,经师傅简单讲解,他便可以迅速上手,完成了小零件的复位、机器的成型安装。“实际操作时刻考验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我们可以快速链接课堂知识并得出多种解决方案,并为这些灵感闪现的瞬间感到兴奋。”
2022年上半年,黎保裕投身春招大潮。让人眼花缭乱的校招信息中,他一开始便瞄准通信工程就业市场,“通信工程和制造业联系紧密,东莞是制造业大市,拥有较好的光电产业发展基础,而广东亨通技术工艺成熟、包吃住,各方面发展条件都符合期待。”
再往前回溯,不善言辞的他从小着迷于技术性工作。在4G、5G消息满天飞的2018年,他将“通信工程”填进高考志愿专业里。大学四年,黎保裕对通信体系有了高屋建瓴的了解,“舍不得扔下学了4年的专业知识”。
作为在光通信领域的领军企业,位于东莞松山湖的广东亨通注重产品研发,以光缆产品见长。2022年12月,入职广东亨通4个月的黎保裕接到了一款针对非常规光缆的客户订单,“出于特殊的应用场景,需要在最外层的塑料中间加入钢丝,这意味着我们的技术难度直接翻倍。”
让黎保裕没有想到的是,凭借前端的合理设计、生产时的全程跟进,最后合格率并不低,“一次调试就成功了!在这个过程,我和工程师多次交流经验,知道怎样设计更便捷合理,专业知识面大大拓宽了。”
同样吃技术这碗饭的还有刘伟。翻开履历,21岁的他在不少同龄人眼中已经走上了人生巅峰——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广东省选拔赛数控车项目二等奖、第一届全国技能大赛世赛项目全国机械行业选拔赛数控车项目二等奖、广东省第一届职业技能大赛国赛精选数控车项目选拔赛二等奖……工作后,他除了拿到东莞市职业技能大赛数控车项目金牌,还因此被东莞市人社局授予“东莞市技术能手”。
鲜为人知的是,2017年,中考失利的他本想进厂工作,但一没有技术,二没有学历,求职选择受限。消沉之际,在莞工作的家人经过多方了解,决定让他去读东莞市技师学院五年制大专。
当年10月,在东莞市技师学院车间里,他第一次目睹了师兄利用数控车练习零件加工的过程,“很智能,通过预先设定好的计算机程序,数控车能自动对零件进行加工,加工精度高,相当于头发丝的1/3。”
机械零件的美感令人着迷。刘伟想起小时候,一次次顺利拆装赛车玩具的过程,“很多零件精致、美观、一丝不苟,有一种造型力量感。”
兴趣的力量继续在萌发。在校期间他选修了数控课,主动报名参加数控车项目竞赛班。以赛促学,他在夜以继日的训练准备中精进技艺。每天8时到车间进行训练,在老师的指导下调试不同机型,练习批量件加工、单件加工、组合件加工。压力大时,机械精度不达标、刀具刚性不好等问题会导致情绪崩溃,而加工工艺错误最为致命,意味着推倒重来,工艺练习只能靠平时经验积累。
来到德镌精密,已对各类零件生产加工熟稔于心的刘伟,开始把重心放在熟悉不同品牌系统上,“公司数控车的系统和在校接触的机型不一样,但是有了此前的零件加工经验,在公司更容易上手了。”
那是一顶蓝色的防尘帽。飞燕每天戴这顶帽子超过10个小时。为此,她得把披肩发盘成“丸子”,塞进帽子里。戴帽子始于早上5时半,正值她离开宿舍区不久,进入仙津公司生产车间。
在工厂,飞燕发现,“00后”大学生通常被安排在配料房、质检巡检岗等技术岗位。在她看来,年轻人有想法有见地,参与意识强,行事作风果敢,“在公司组织的品质项目改善大会上,善于提出问题和建议的年轻人屡见不鲜。”
不同于传统流水线上的乏味、低端,当技术成为产业发展竞技场的关键词,硬币的另一面则是,敢想敢做执行强的年轻工人正变得不可或缺。
今年2月底,由于客户临时提前工装板交期时间,彭吉超临危受命,负责跟进加工件进度。其间,精密零件不适配、加工件来不及特殊处理等问题层出不穷,彭吉超和同事一遍遍琢磨图纸、一次次配合工人装配,最后一个通宵,通过对技术知识的灵活运用,装配工作顺利完成,“直到顺利通过验收,我心中的大石才落下来。”
同样的峰回路转也在吴尧身上惊险上演。“当时部门领导出差四天,我要独自核对、监督自动化生产线项目,还需要上手解决其他同事不懂的装配问题。”
一次次临时考验,也让袁侃对这群“00后”大学生刮目相看,“他们自信、勇于表达、承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是企业人才梯队建设中的重要一环。”
如今东莞的制造业岗位,已逐渐成为能完成自我实现的职业选择。这种自我实现,除了体现在个人能力的突破提升上,还可以体现在成长空间的拓宽、薪资待遇的提高、晋升通道的完善等方面。
当前,东莞不少公司搭建起内部学习体系。在仙津公司,顺势而建的仙津商学院定期举办各类培训学习,通过师傅传、帮、带的模式,帮助员工提高技术、技能,营造了积极向上、互助学习的工作环境。
相对可观的工厂薪酬也让“00后”大学生愈发坚定。“每次领到工资,喜悦中带着小满足。我们跟同行比收入中等偏上,还算比较满意。”彭吉超说。
月薪7000元起,刘伟还被纳入企业“雏鹰”培养计划,形容自己是“跃”入工厂。
“通过轮训轮岗,‘雏鹰’计划旨在使学生快速了解企业、企业快速认识学生,双方能尽快相融共通。”德镌精密有关负责人表示。
对于校招生而言,德镌精密还提供了一套完备清晰的管理和技术晋升通道。在这套评定通道中,技术通道和管理通道两条腿走路,且路线互通,新员工可以从专员、助理逐级升至总监,也同时可以从助理工程师逐级升至总工程师。“职称评上来,待遇也一并跟上来,从而激发工人的积极性、吸引更多年轻人。”德镌精密有关负责人表示。
实际上,得益于2021年广东省第二届职业技能大赛上的铜牌成绩,刘伟入职前便已获得“车工数控车床二级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还没有毕业便能拿到技师等级证书,这对于刘伟来说,无疑多了一块求职敲门砖。
2018年,东莞提出打造“技能人才之都”。2022年5月,东莞升级推出“技能人才之都”2.0版本,“1+8”政策涵盖了技能人才引进、培养、使用、评价、激励和保障制度体系,健全产业导向的职业技能培训制度。东莞力争到2025年引进或培养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比例达到40%,推动100万人实现学历技能素质提升。
礼遇、厚爱技能人才蔚然成风的当下,刘伟将一技之长视为职业规划中的安全感。已是技术多面手的他,正打算学习更复杂的数控车机型,“机械代替人类虽然是大势所趋,但是自动化不是万能的,精密制造背后需要人的严格控制。现在我是公司的车铣复合工程师,打算一年后升至中级工程师、三年内成为高级工程师、五年内成为资深工程师。”
飞燕相信事在人为。学前教育专业出身的她期待更多职业技能培训,在工厂拥有专业性强、不容易被替换的能力。在关于未来的理想中,她期待竞聘到更高的职位,可以有更高工资、更稳定的工作、更好的福利,与妈妈一起享受一日三餐。她觉得这就是完美的生活。
人的一生能有几个12年?这12年该如何度过、12年后又会身处何方?当年,初中毕业生廖润彬的思路简单又直接,考不上高中就去读技校,学好一门手艺、多拿点奖,这样找工作时选择更多。
12年后的今天,27岁廖润彬已拥有数控车高级技师资格,在广东吉奥机电设备有限公司(下称“吉奥机电”)担任技术总监。2023年,东莞公布首批12名“东莞技能领军人才”,其中一类人才2名,廖润彬正是其中之一。在“00后”徒弟眼里,廖润彬更是刚入行年轻人的“最强榜样”。
回顾接触数控的这12年,廖润彬对自己的评价“没有天赋”,“实际上,我觉得做数控加工并不需要太多的天赋,就是靠勤快,靠你想去做这个事情的动力。”
勤奋和野心是廖润彬青春岁月的基调。潮汕农村出身的廖润彬初中毕业后前往广州读技校,抱着“花费父母的辛苦钱,不想辜负家人期望”的心态,铆足干劲地学习,并积极参与比赛选拔。他回忆,每次参赛都要经过数轮筛选,竞争全国赛的那次,全校从三百人逐级淘汰到几个人。“我在学校待了6年,每年都在筹备参赛,从来没有过完一个完整的寒暑假。”过硬技艺和心理素质正是在一场场竞技中锤炼成熟。
“当时我的野心就是我要比赛、要拿奖,将来就业的时候就有更多的选择。”2016年,廖润彬在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数控车项目中获得广东省选拔赛第一名和全国选拔赛第二名。这让他比同龄人更早地跳级拿到了数控车高级技师的职业资格,站上了更高的起点,如果按照正常流程考取资格至少要多花四年。
2017年廖润彬毕业,进入东莞的吉奥机电从事数控刀具相关工作,并很快成为一名技能培训师。“只有自己精通,才能给别人上课。”廖润彬经常出差前往全国各地的院校和企业培训新一批数控刀具使用者。
在教学中,他对刀具使用场景和效果有了第一手、更深刻的认识:“包括加工时产生的震动、加工带来的尺寸不稳定等,日后研发产品就是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带着这些经验,廖润彬参与到企业数控刀具的研发中。他参与设计的数控刀具中外圆槽刀,通过不断优化刀具角度、尝试不同材料的切削性能,解决了加工中零件尺寸不稳定和外槽侧面的表面震纹等问题。问世三年来,这款刀具累计销售额超过400万元,还是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金牌得主中国选手黄晓呈参赛时使用的刀具。
将时钟调到2022年12月11日下午2时,廖润彬身处“东莞技能领军人才”评选最后的面审环节现场,环顾四周,一同候场的都是东莞技能人才中的佼佼者。这是一场含金量极高、流程极为严格的评选。安静地占据一个角落位置,廖润彬看似淡定,心中却很是忐忑,怕自己太年轻不够格。
不过,廖润彬很快调整好了心态,他冷静地自我介绍、展示技能,并接受专家质询。这并不是他第一次参评类似评选,2019年评选“东莞市首席技师”时,年仅24岁的他就凭着过硬的技术和成就摘下荣誉。
这次也不例外。2023年初东莞市人才周活动期间,“东莞市技能领军人才”名单颁布,廖润彬获评一类人才,这个入行六年的“95后”与其他领军人才们一道,挺起了“东莞制造”的脊梁。
“数控刀具是我双手的延伸。”凭借高超的技术水平,廖润彬成为行业标杆,在生产工艺准确率和稳定性上遥遥领先。按同样的图纸执行加工,缺乏经验或稳定性不高的技师的准确率在60%左右,廖润彬则能通过对材料、参数更精准的把握,以及制定更合适的工艺路线%以上。
他表示,东莞这个制造业发达、产业规模庞大的城市,给他这样的年轻人提供了就业机会,得以安居乐业;不断转型升级的东莞制造业给了他展示自我的舞台;当地政府对技能人才的尊重和肯定,给了他不断前进的动力和使命感。
在制造业一线年后,廖润彬现任吉奥机电的技术总监,还收了一个“00后”徒弟——他的同门学弟、车间编程员陈青龙。通过传、帮、带对年轻人进行定期目标化培养是业内的优良传统,也是精益求精工匠精神的传承。
“同门师兄能在这种制造业技能领域获得这么高的荣誉、这么多的认可,对刚入行的年轻人来说很受鼓舞,坚定了我们坚守制造业的信心。”陈青龙说。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进工厂,但是他们的工作不再是上流水线做重复机械劳动,而是以高技能人才的身份被制造业企业所聘用。随着社会经济结构转型和产业结构升级,制造业特别是先进制造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不断提升。同时,有想法、有技术、有志向、有活力的年轻人愿意投身制造业,将高校里所学知识转化为企业所需的技术技能,发挥自己所长,可以说这是一场制造业与年轻人的“双向奔赴”。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同时,在智能化和数字化浪潮中,制造业的发展离不开对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的研发,年轻人有着较好的知识背景,好奇心强、上进心强、年富力强,在制造业的发展中更是大有可为。
不可否认,在网络时代,一些年轻人容易受到各种信息误导,有人觉得很多行业不吃苦就可以赚大钱,或者有些职业比较自由,进而对进工厂产生排斥心理;另一方面,也有人有躺平心理,怕吃苦,不愿意为了日后的发展去积累和奋斗。
目前,世界经济不确定性增加,叠加我国高校毕业生数量每年都创纪录地增长,国内就业市场竞争无疑将会更加激烈。与此同时,随着先进制造、智能制造的快速发展,技能人才供给与需求存在较大缺口,产业发展急需大量高素质技能型专业人才。在“结构性错配”的就业压力之下,“进工厂”对于当代年轻人来说不失为一个理性而体面的职业选择。
“进工厂”既非权宜之计,也不能一劳永逸,年轻人还要有终身学习、敢于吃苦的精神。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在于同步提升人才队伍质量,就具体行业和职位来看,未来对人才的要求也会更高。随着现代工厂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水平的提高,能够及时拥抱这一发展趋势,提升自己技能水平的劳动者将更受欢迎。因此,年轻人一定要有愿意付出时间去积累知识、技术、技能和经验的职业态度。
东莞以制造业立市,向来有尊重技能的良好社会氛围,东莞的产业和人才政策也一直向技能人才倾斜。同时,东莞还是一座开放型城市,汇聚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富有活力和进取心的年轻人。站在“双万”新起点上,东莞明确“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的发展定位和打造“技能人才之都”的发展目标,为东莞制造业转型升级带来了新的机遇,也为广大技能人才、青年人才创造了更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
在留住与培养年轻技能人才的具体举措上,政府要通过政策和宣传多加引导,多选树青年技术技能人才加以表彰奖励,要让年轻人觉得制造业是可以成就人生、实现自我价值的领域;对企业来说,要健全薪酬激励体系和员工成长链条,让年轻人觉得有干劲,有盼头;对年轻人来讲,要有务实、苦干的劲头,要明白制造业是可以发挥自己聪明才智的行业,是国家永远的朝阳行业。